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宣城市纪委 > 要闻速览

经典常谈 | 守护心灵的归宿

发布时间:2025-08-26 信息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徐瑞 浏览: [ 字体: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马克思一生不知疲倦地学习与工作,不仅牺牲了身体的健康和生活的快乐,还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献给了革命事业。他说道:“我对此一点不感到懊悔。相反地,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马克思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三个女儿,使她们都树立了共产主义信念,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除了培养孩子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之外,马克思还坚持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和讲故事等方式告诉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马克思指出:“我们青年学生的教育既以教义问答为基础,又以古代经典作家的著作和各门科学为基础。”他给孩子们朗读优秀文学作品,包括荷马的全部作品、《一千零一夜》《堂吉诃德》等,并和她们热烈讨论其中的内容,引导她们追求善良和真理。他将教授孩子知识的过程看作是与其共同成长的过程。马克思还明确指出父母在培养和教育子女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马克思把劳动教育贯穿家庭教育的始终,不仅鼓励孩子从事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还提倡她们帮忙誊写文章、校对稿件、回复书信、翻译文章,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工作。他认为,从事劳动能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促进脑力和体力的协调发展。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马克思将革命理想融入家庭,告诉孩子们正义终将取代黑暗。大女儿劳拉与法国共产主义者拉法格结婚,这让马克思深感欣慰。二女儿珍妮在父亲鼓励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多次为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投稿。小女儿爱琳娜选择留在马克思身边,担任私人秘书,在妈妈去世后,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尽管爱琳娜曾梦想成为一名演员,并在业余剧团中演出,但最终还是选择将一生奉献给父亲的革命事业。马克思的三个女儿最终成长为信仰坚定、品德高尚的杰出女性,与马克思的言传身教和良好家风密不可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孕育与形成了优良的红色家风。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作出了榜样。毛泽东立下不搞特殊化的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教育和要求子女无论是陕北下乡还是工厂劳动,无论是苏联军校学习还是奔赴朝鲜战场,都要躬先士卒,积极投身到为国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去。朱德给家人规定“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周恩来没有给亲属留下一砖一瓦,却留下了淡泊名利、自立自强的“十条家规”……这些家规严、家风正的佳话,是中国共产党人家风建设中永不褪色的“传家宝”。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早年在《之江新语》中指出:“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围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这些重要论述,着眼于党的事业长远发展,把对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到新的高度。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向优良家风的典范学习,做好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推动家庭文明新风充盈千家万户。(朱丰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条:评论丨党组织和党员都应有自我革命的责任
  • 下一条:廉语清风 | 以俭立名 以侈自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