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宣城市纪委 > 要闻速览

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践悟丨把监督嵌入国企改革全过程

发布时间:2025-08-05 信息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徐瑞 浏览: [ 字体: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张光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纪委监委聚焦国企领域“靠企吃企”、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组成督查组,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研监督。图为该区纪检监察干部在企业了解相关情况。姚骏 摄

                                             

四川省雅安市纪委监委强化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推动国有企业明晰关键环节的廉洁要求和风险管控办法。图为雅安市交建集团下属公司组织合作企业召开廉洁从商座谈会。杨岚 摄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着重抓好国有企业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系统整治。实践中,如何把监督体系深度嵌入国企改革发展脉络,以监督体系现代化推动国企治理现代化?我们采访了三位地方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

本期嘉宾

王歌琳 河南省纪委监委第八监督检查室主任

苗成营 山东省临沂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熊启然 四川省雅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代主任

紧盯国企改革全流程,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同

记者: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过程中,如何把监督体系有效嵌入国企改革全过程,为国企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王歌琳:河南省纪委监委第八监督检查室主要负责联系、监督省政府国资委和41家省管企业,截至目前,已实现对18家省管企业派驻纪检监察组,向18家省管企业派驻监察专员。我们坚持全面系统的监督理念,紧盯国企改革全流程,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健全完善国企监督体系,以监督体系现代化推动国企治理现代化。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通过开展调查研究、督导检查等工作,对国企改革“施工图”做到心中有数,梳理分析国企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国企改革廉政风险台账,督促企业党委坚决扛稳政治责任,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国企改革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推动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坚持靶向思维、系统施治,紧盯国企改革中案发概率高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事项,紧盯配置资源权力较大的重要岗位和关键人员,抓实抓细各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深化各监督主体协同配合,推动省管企业纪检监察机构与风控、法务、审计、巡察等部门监督的贯通协同,紧盯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全面查找廉政风险点,“一企一策”制定防范措施,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风险预警、提醒纠偏,确保改革创新不踩“红线”,筑牢制度屏障。去年,我们全力配合省委巡视8家省管金融企业,巡前通报日常监督掌握情况以及重要问题线索处置情况,为巡视提供“靶向指引”,并跟踪整改督导,共同研究制定整改方案,逐条审核把关整改措施,推动落实整改要求,改革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推动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

苗成营:近年来,我们锚定“城投变产投、国企更健康、改革要到位”目标要求,打出一套监督促进治理“组合拳”,为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实践中,紧密结合市属国企发展实际,注重整合纪检监察监督政治优势与出资人监管专业优势,制定出台《关于建立纪检监察监督与市属企业出资人监督贯通协调机制的意见(试行)》,明确定期会商、协同部署、信息通报、问题线索移送、成果共享等具体机制,完善纪委监委、财政、国资等部门日常监督协同模式,常态化、嵌入式开展监督。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纪检监察监督与市属企业出资人监督贯通协调机制为逻辑原点,凝聚相关职能部门监督监管合力,联合制定国有企业问题整改闭环管理工作办法,明确“建账、交账、督账、销账”整改流程,运用“双专班”模式推进。依托市国资委“国资国企在线监管信息系统”,同步嵌入开发国有企业监督贯通平台,设置整改、监管、督改、监督子平台,完善动态更新、检索分析、跟踪督办、预警提示等功能,实现对国企问题整改全过程跟踪、穿透式监管,督促各市属国企将问题闭环整改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作为挽损止损、倒查责任,深化治理、促进发展的有力抓手。

熊启然:在深化国企改革发展过程中,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层出不穷,面对新的挑战,我们着力整合监督资源,从纪检监察、巡察、财会等监督力量中筛选人员,组建监督人才库,整合监督人力资源;建立统一的监督信息平台,打破各监督主体间的数据壁垒,增强监督的协同性与穿透力。创新监督方法,纪巡审联动,实现监督的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探索片区协作机制,整合各派驻市管国企纪检监察组力量,开展监督检查、审查调查,通过协作统筹、线索统管、案件统办,推动国企监督力量“攥指成拳”,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国有企业治理的“神经末梢”。深化系统施治,建立“党委主办、纪委督办”机制,把个案整改与类案分析相结合,梳理行业性、系统性风险点,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提醒函,推动案发单位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明确整改措施,通过闭环管理确保整改落实,同时举一反三,建立完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切实把监督成果转化为企业治理效能。

结合企业类型特点,注重分层分类,有的放矢地开展监督

记者:国有企业情况不一而足,对国企的监督不能搞“一刀切”。请结合实践谈谈,如何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有效提升监督质效?

王歌琳:企业规模、业务类型有别,对企业的监督不能“撒胡椒面”,要结合企业行业属性、规模大小、业务特点开展差异化精准化监督。我们根据省管企业商业类、公益类、金融类、文化类的功能定位,深入分析企业廉洁风险点、违纪违法特点,找出共性和个性问题,开展“点穴式”监督。对于参与市场竞争的商业类企业,把监督重点放在合规经营、重大投资和并购重组战略决策制定、经营业绩、财务数据、项目招标投标等方面,严惩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违规决策、“靠企吃企”、利益输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对于公益类企业,把监督重点放在政策执行、成本核算与价格机制、服务质效等方面,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让国有资本真正惠及民生。对于金融类企业,将监督重点放在合规经营、资金投向、关联交易、风险防控等方面以及对职业经理人的监督,严厉打击擅权妄为、违规操作、数据造假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推动金融企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对于文化类企业,把监督重点放在意识形态导向、项目投资、政策宣传和执行上,严肃查处对党的文化方针政策阳奉阴违、执行打折扣搞变通,盲目投资脱离主流价值、背离文化公益属性的项目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确保国有文化资产安全高效运行。

苗成营:国有企业规模层级各不相同、主责主业各有特色,我们坚持靶向发力,既深入剖析国企业务特性与层级架构,精准识别廉政风险,又根据企业类型、规模差异,量身定制监督方案,不断提升监督针对性、有效性。一方面,区分企业特点类型,分类监督。针对20家市属企业,创新“一企一策”清单式监督模式,企业照单履职,纪委、出资人照单监督。比如,对于重组整合的企业,重点关注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新组建的企业,首先注重推动完善制度,健全内控体系;对于体量大、层级多、规模大的企业,从制度规范运行、干部选拔任用上发力;对于项目多、资金量大的企业,从审批决策程序、合规合法审查上突破;对于金融类企业,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区分层级规模,分层监督。去年以来,我们牵头开展全市国有企业“靠企吃企”问题专项整治。其中,2024年重点抓好20家市属国企本部层面治理,抓主抓重,有效压实市属国企党委主体责任;2025年重点向权属企业拓展、向县区国企延伸,督促市属国企将重点权属企业纳入“小切口”治理,加强对县区国企整改整治情况的监督指导,逐级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着力解决基层存在的监管薄弱、责任虚化等问题。

熊启然:我们坚持系统思维和精准理念,把监督真正嵌入国企改革发展全过程。分层级开展监督,紧盯市属国企总部“关键少数”,聚焦贯彻上级部署、重大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选人用人等核心权力运行,综合日常监督、派驻监督、专项巡察,严防“决策腐败”。压实市属国企下属子公司集团监管责任,紧盯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过程监督,切实斩断利益链。分领域聚焦风险,针对金融类企业要穿透监管信贷、投资、不良资产处置,严防金融风险;对工程建筑类企业紧盯招投标、劳务分包、物资采购等环节,严惩“靠企吃企”;对公共服务类企业聚焦服务质效、资源配置以及惠民政策落实等情况,严查克扣侵占;对科技类企业关注科研经费管理、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运用等环节,严防“跑冒滴漏”。分机制形成闭环,用好“靶向式”监督,将监督嵌入重大决策程序、关键业务流程,把风险堵在决策前、流程中;抓实协同式监督,打破信息壁垒,推动各类监督力量信息共享、措施协同;强化闭环式监督,对监督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落实,注重剖析根源,推动完善制度,形成“发现问题—查办案件—推动治理—促进发展”的监督闭环。

深化监督数字化转型,以精准监督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记者:数字化是提升监督精准性和穿透力的关键。如何不断推动监督数字化转型,提升监督质效,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王歌琳:我们积极探索智慧监督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拓展监督手段,整合各类监督数据资源,实现监督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转变。省纪委监委驻中原银行纪检监察组将大数据信息技术与纪检监察工作深度融合,搭建廉政监督智慧平台,打通驻在企业自助报销、电子化采购等业务系统,制定疑点数据提取规则。例如,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建立包括供应商管理、集中采购、财务报销、公务用车、公务招待等业务领域的17个监督模型,对公车节假日出行、节假日招待、频繁列支招待费等异常数据自动形成疑点信息并分配核查任务,形成前置监督关口,大大提高监督效率,严格约束党员干部的公务行为。河南投资集团纪委、监察专员办按照“数据为基、场景牵引”原则,建设“智慧纪检”数字化平台,其贯通财务、审计、工程、人力等核心业务数据,涵盖工作动态、纪检监督、廉政教育、执纪问责、协同监督、队伍建设、专业培训等,有效提高监督水平。

苗成营:我们结合市域情况,积极推动监督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监督质效。搭建数据模型,全面梳理采集市属企业资产资源交易和物资购销项目,围绕“招投标—实施—结算”“采购—验收—付款”“需求—履约—成果”“资产—合同—租金”等主线,区分“可疑项目”和“重点复核项目”,关联匹配12345工单信息,精准发现问题线索。同时,统筹提炼全市面上共性突出问题,建账反馈,纳入国企问题闭环整改动态管理。针对国企领域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比较集中、发现和查处难度大等问题,紧盯重点项目、责任人员,深化运用“云工作站”大数据办案平台,实现对被审查调查对象综合画像,为案件办理提供精准方向指引。顺应采购全流程电子化要求,推动国有企业转变传统线下采购交易模式,督促统一搭建临沂市阳光采购服务平台,减少人为干预,防范采购风险;设置监督账号,配备电子监察室,从源头防止暗箱操作、遏制寻租腐败。

熊启然:我们结合国企产业链条长、资金密集度高、关联交易复杂、权力寻租空间大等实际,梳理国企在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重点监督领域问题,归纳廉洁风险点和违规行权典型特征,有针对性地创建大数据监督模型,对海量数据进行汇集、筛选与分析,通过比对落实偏差看政策标准,比对历年数据看经营问题,通过同类行业比较看自身异常,切实将数据“聚起来”“用起来”,精准定位问题,实现“主动防”。利用片区协作优势,建立“室组地企”办案模式,使用大数据分析、电子数据勘验等信息化手段,助力案件突破。推动筹建财务监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和招采交易监管中心,对国企招投标全流程、经营流水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紧盯社会反响大、管理难的问题精准发力,切实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条:经典常谈丨通过不断自我革新纯洁自身
  • 下一条:早间播报【2025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