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中国人,这里是中国日记……中国,无疑是我们最常用的词语、最深沉的情结之一。那么,它究竟有何意蕴,是如何根植民族血脉的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上寻得答案。8月14日,“宅兹中国”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遴选143件青铜器精品。其中,有记载武王伐纣准确时间的利簋,有记录周王世系、承载家族荣宠的墙盘、逑盘,还有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何尊。
此次展览的题目,就源自何尊。何尊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尊内底铸有一篇12行、122字的铭文,其中出现“宅兹中国”四个字。“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中”为指事字(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的造字法),其甲骨文、金文字形像城邦中心会树立的旌旗,因此其本义为中心;家园需要城池和兵戈的护卫,因此“国”在铭文中即为“或(國)”。“宅兹中国”,意思是在天下的中央这个地方营建都城。
上古中国,有“九州”的概念。《尚书·禹贡》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九个区域,即“九州”。“九州”具体所指并不统一,但中心之州为洛邑所在的豫州,却是一致的。于是洛邑被称为“中国”和“中土”。而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后,还要在洛邑建都,并非简单出于地理关系。因为在居地偏西为“西土”的周人看来,洛邑其实是“东土”。
这就是何尊的缘起。何尊铭文与《逸周书》《史记》等记载,武王克商后,认为只有营建洛邑,才算承受“天命”。洛邑所在的伊洛河流域本是“有夏之居”。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建立后,“夏”与“中国”便密不可分。建都洛邑、“名曰成周”,表明周人对夏商王朝政治、地理传统的认同和继承。在此基础上,周人“制礼作乐”,大规模整理、规范、改造了从远古到夏商的礼仪制度,奠基了超越族属、贯通朝代的“中国”正统文明。
东周春秋时期,“中国”转化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华夏”的同义词。“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这是中原华夏对自身文明的自觉自持,也是与四方戎狄等其他文明的区隔区分。随着历史的演进、朝代的更替,“中国”在地理、政治、文化上的含义更加丰富。清末,“中国”被用作国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书中。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何尊所载更像是3000年前祖先们写给14亿后辈中国人的信。告诉我们,中国,意味着强大自信,意味着包容一统,意味着传承开创。这个名字,值得自豪;这片土地,值得守护。(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慕振东 文字 李芸 设计)